4.11-4.15食谱...
4.2-4.8食谱
3.21-25日食谱
3.14-18日食谱
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妈妈的笑...
大班语言教案:假如我...
您所在的位置: 关于幼儿教育我想说
论幼儿家园表现差异
时间: 2010-03-26 来源:200910141011047237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目标,这个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影响的最佳时期,幼儿期的发展是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做铺垫,幼儿家园表现差异处理不当则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重则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一、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特点

  1.幼儿家园表现差异存在普遍性

  大多数的幼儿都存在家园表现差异,主要集中在自我意识和意志两个方面。在能力方面的创造力和性格中的好奇心这两点上,幼儿也存在明显得家园差异。

  2.幼儿在幼儿园避灾家庭中表现好

  无论在自我意识、能力、意志还是交往等各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都比家庭中表现好。现在家庭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其实家庭教养方式无非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抚养孩子";二是"教育孩子"。抚养,更多地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要求。在理想的状态下,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应当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在关爱中坚持教育的原则,在管教中体现舐犊情深。然而,由于父母的文化层次、认识水平、人生阅历、人格品味各不相同,也体现出了各种不良的家教类型。

  3.幼儿年龄越小家园表现差异越明显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心理在3-6随发展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在增强,同时性格表型也更趋于稳定。

  一般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的家园差异,多是由于幼儿尚未适应集体生活所致,而入园一段时间后表现的家园差异,多跟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有相当大的关系。

  二、造成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

  只有找到造成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才能在源头上控制它,从而更好的实施教育,让幼儿更健康的成长。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方式不同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掌握这门科学,教育同时也是严谨的。苏联著名教育家A.C.马卡连柯说:"在教育工程中,不允许有一个不合格品。"强调了教育的实行一定要科学认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然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并不完全科学,且随意性较强,不能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生活学习习惯、教养、生活态度等方面家庭的责任重一些,毕竟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人际关系、学习兴趣方法、知识获取等方面幼儿园或学校责任更大一些,因为环境的因素,在幼儿园或学校可以自然而然的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知识在老师监督引导之下更自觉一些。"家长很清楚地指出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不同。另外,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了解地不全面彻底。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在幼儿园没有自由,回家后便让孩子尽情的玩,完全忽略了规矩;有的家长则不相信幼儿园教育,在家庭中有自己另外一套教育方式方法,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然而在这些不信任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下,家园教育方式的不同时必然的,幼儿接受的教育不同,表现自然会出现差异。

  2.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不够

  其实,家长和幼儿园都想要教育好幼儿,初衷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呢?究其原因是沟通不够。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从教育的经验等方面可以看出;幼儿园的教育更科学,家庭教育相对随意,有的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工作,但幼儿产生家园表现差异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家长身上,即使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问及"是否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时,回答了"是"但毕竟家长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的,也并不专门从事教育工作,所以像要求教育工作者那样要求家长,未免不合情理。

  在家园交流方面,家长更希望用家长开放日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而教师由于平时工作繁琐,更希望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进行交流,以便及时与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问及"家长和老师是否经常互相交流沟通?"时,回答"很忙,很少交流"的家长占14.5%,老师则一个也没有,如果从对待本职工作的角度出发,老师更重视家园交流,更关注幼儿的发展。这种家长和老师态度及重视程度的差异,也早就了幼儿家园表现的差异。

  3.幼儿在家庭中和在幼儿园的地位不同

  在家庭中,幼儿时生活的核心,全家照顾的对象,没有人与他争抢玩具等,在全家人眼中他是最好的。调查显示在56.6%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参与孩子的抚养,这种隔代抚养更使幼儿生活在"蜜罐"里,有众星捧月的感觉。而幼儿一旦进入幼儿园,面对许多与自己一样大的幼儿,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分享,分享玩具、分享老师的爱,同时幼儿之间还会有比较,与家庭中的"唯我独尊"形成强烈对比。在幼儿园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秩序,在家庭中则更自由,家长不会像老师一样要求孩子事事有规矩。孩子多数是有惰性的,没有人管束就会放松甚至放纵自己。因此幼儿家园表现产生差异。

  4.幼儿自身原因

  "幼儿能够本能地觉察环境之间的差异,不同看护人之间看护目的、方法、规律的不同,从而适应性地在不同环境有不同表现,出现家园表现差异,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理念和幼儿园差距太大时,幼儿家园差异尤甚。"也就是说,幼儿在面对着两种不同的环境及教育方式时,他们很聪明,会慢慢探索并发现:这样做家长很高兴;那样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怎样获得更多的爱,所以家园要求不一致时,幼儿家园表现也就不一致。由于幼儿的判断能力尚不完善,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看到的反应去判断还要不要继续这样做,在不能很好的应对两个不同的环境时,就会隐藏真正的自己,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幼儿家园表现不一致。

  三、针对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形成原因提出几点教育建议

  1.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会是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要想教育好幼儿,不能强制性的将种种家长或老师认为好的东西都强加给孩子,家长和教师应该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尊重幼儿。同时家长和教师必须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知道如何分辨幼儿是正在显露其自发的精神生命,还是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判断是否该介入制止。由于幼儿年龄愈大,所表现出的家园差异就越少,这肯定与幼儿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分不开,所以还要不断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是非判断告诉幼儿,同时,尽可能让幼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或体会,从而增强适应能力,当然一定要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幼儿园为幼儿提供更和谐的环境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分不开。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二是积极地能动的实践过程。由于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比在家庭中多,很多幼儿在面对这些要求时,难免会情绪紧张。其次,幼儿园要考虑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否太过于紧凑,使幼儿没有喘息放松的机会,造成幼儿心理的紧张,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有更多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当幼儿没有压力时,自然会流露出真实的一面。

  3.培养家长的素质,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幼儿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各种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地烙印。《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无可比拟的,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家长观念的转变可以影响到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可以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可以促使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教育,家长的观念转变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在和谐一致的环境中成长。

  其实,开办家长学校就是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园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推荐教育方面的书籍杂志等;同时自发讨论也是不断成长的好方法,所以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和家长能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发表言论,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方向。

  4.家园合作,实现同步教育

  实现家园合作共育的最助阳的条件便是沟通,只有有了良好顺畅的沟通渠道,使家长和幼儿园能充分地了解和理解对方,才能使他们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展开合作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家长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只有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和理解,才能共同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所以,家长要信任老师,并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家园合作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及存在问题。老师也要信任家长,并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利用社区等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达到互相沟通、学习和理解的目的。

  希望以上所述能引起人们对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重视,从而努力创建更和谐、更适宜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